医院,一直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这里有生命的诞生,也有死神的徘徊。这里有绝望的放弃,也有坚强的挣扎。提起内蒙古包钢医院急诊科护士蒋朝玲,患者和家属的第一反应就是,人好、技术好、责任心强。
从事护理工作12年来,蒋朝玲对待患者,呵护备至;对待新手护士,她“倾囊相授”。在她眼里和心里,只要能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她都不觉得辛苦。
急诊科的一天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急诊科工作在于一个“急”字。工作忙、累不说,风险还特别大。遇到车祸、中毒、昏迷的、血肉模糊的,全都送往急诊科来,这就要求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是一支快速反应、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队伍。近日,一名在医院放射科拍摄胸部X光片的患者,突然倒地,蒋朝玲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启动院内应急反应系统,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为患者抢救成功争取最宝贵的时间,最终这位心脏骤停的患者成功的恢复心跳,转入ICU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当她还没有从成功挽救一个生命的喜悦中缓过神来,120救护车又转运回一位25岁有机磷中毒的女孩。满身的有机磷农药味和呕吐物的味道让家属都不愿近身,可是蒋朝玲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立即清除呕吐物,迅速为患者下胃管洗胃,减少毒物的吸收,并配合医生给药,将患者顺利转入MICU病房进行血滤。
当她回到急诊抢救室时,已经下午2点多了,没吃午饭的她丝毫没有委屈。其实,急诊科的“这一天”,映射出的却是蒋朝玲“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年。
这样周而复始,虽然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剧情”,但对于身经百战的她来说,每一位患者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精心呵护的。
“以身试针”的“女汉子”
急诊科里,每天平均要接待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急诊患者,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着生与死的搏斗和血淋淋的场面。作为急诊科诊疗小组护理组长,蒋朝玲深深懂得所负责任之重。
急诊科危重病人多,病人病情变化快,抢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过硬的本领和高超护理技术,是急诊科护士的必备条件。
为熟练掌握急救“八大仪器”的操作,蒋朝玲常常向老护士请教,主动放弃节假日,勤学苦练。在自已身上练习静脉注射,在模拟人身上练习心肺复苏、洗胃术等是她的“家常便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学习,她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急救操作技术,并掌握各种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为成功抢救各类危重病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凡的岗位 不平凡的人生
蒋朝玲,2008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院,来到包钢医院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暗自下定决心,要以护理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以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热爱的护理事业。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抢救过程中,她能与医生密切配合,对大批伤员中毒事件能沉着、冷静、正确分诊,渐渐地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急诊科的一名业务骨干。新冠疫情发生后,蒋朝玲一直坚守在一线,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勤奋、努力、热情与善良书写着她的“急诊”人生。
工作12年间,她在护理部及科护士长的带领下,从未松懈对自己的要求:“青工大赛”优秀奖;包钢医院女职工先进个人;包钢医院先进工作者;包钢医院“医护一条龙”比赛一等奖;包头市急救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急救技能大赛优胜奖;2019年“感动医院人物”;自治区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她用一项项荣誉证实了自己,也鞭策着自己在钟爱的护理事业上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