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救治生命的诊疗从未间断。近日,内蒙古包钢医院手术室再次上演“生死时速”——肝胆外科、麻醉手术科、急诊科等多学科共同协作,成功救治了一位肝脏肿瘤自发破裂出血的年轻母亲。
肿瘤位于肝Ⅶ段,靠近脊柱、位置极深,且在肝中静脉正前方,邻近肝右静脉……手术风险之高,即使择期也会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张生彬团队成功通过急诊手术切除破裂肿瘤,挽救了这位出血量达4000毫升的年轻女子生命,彰显了作为自治区肝脏移植中心的内蒙古包钢医院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
女子突发失血性休克
晓丽(化名)36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女儿才6个多月。每天照顾孩子、操持家务,晓丽的生活简单快乐。
2月23日下午5点多,身体一向健康的晓丽突发状况——先是感觉右肩部疼痛,老公帮她揉按舒缓近1小时,非但没缓解症状,右侧肢体反而没了感觉,晓丽瞬间瘫软下去。老公呼喊她,“没事儿,你再按按”,她刚刚回应老公,随后便昏迷了。见晓丽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晕迷不醒,老公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不停地掐人中、拍打揉按……很快,晓丽恢复了意识,被紧急送往内蒙古包钢医院急诊科救治。
“患者的表现是典型的失血性休克。”肝胆外科主治医师王俊杰介绍,当晚快7点晓丽到急诊后,血压仅65/45mmHg,急诊科快速给予补液、输平衡盐、升压等治疗,血压逐渐稳定在90/60mmHg后,又急查腹部CT,有肝部占位,盆腹腔大量积液,考虑为肝癌破裂出血。于是,晓丽被转入肝胆外科继续治疗。
“患者收上来后,血压一直比较低,我继续给予升压和抗休克治疗。”王俊杰介绍,他为晓丽行腹部穿刺诊断式检查时,抽出不凝血,证明腹腔内确有出血,结合CT肝脏占位的影像检查,基本明确了肝脏肿瘤破裂出血的初步诊断。
经验丰富的王俊杰意识到情况紧急,一边持续给予抢救治疗,一边协调医院血库准备手术用血,并及时为晓丽输血,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张生彬。当晚7点20分,在家正准备吃饭的张生彬接到王俊杰的电话,立即赶到医院。晓丽的手术和治疗都需要大量血液,包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临床用血紧张,张生彬紧急联系包头血站,为手术备血。23日晚8点,张生彬要参加一个包头市的线上疫情防控会议。手术迫在眉睫,张生彬副院长和一起参会的院长助理、麻醉科主任黄再青简单说明情况后,起身离开直奔手术室。
手术治疗惊心动魄
当晚8点20分,入院后短短1个多小时,晓丽被推进手术室。张生彬带领王俊杰、盛海涛、杨建茂3名医生与黄再青带领的麻醉手术团队顺利为晓丽手术。桡动脉插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用药维持血压,消毒、麻醉、插管……当晚8点40分,手术备血一到,手术立即开始。
打开患者的腹腔,张生彬一下子惊住了:患者腹腔内满是凝血块,预计出血4000毫升,几乎是人体全部血液。清出腹腔积血向上探查,肿瘤位于肝Ⅶ段,在肝中静脉正前方偏右位置,邻近肝右静脉。大量新鲜血液从破溃的肿瘤中间涌出,同时涌出的还有鱼肉样坏死组织。肝Ⅶ段位置极深,靠近脊柱,在肝静脉起始段。位于脊柱前的肝上下腔静脉发出3支重要血管:肝左静脉、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全肝90%以上的血液从这3支肝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血管像小手指一样较为粗大,一旦破裂出血,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都加大了该段肝脏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以至于很多医生不愿碰触,更何况是急诊手术!术中既要止住出血,又要将肿瘤切除干净且不伤及重要血管,难度非常高。必须利用肝移植技术游离肝周韧带,把肝脏松解下来,让肝Ⅶ段临近手术切口。
“游离肝周韧时,既不能靠近膈肌不慎使膈肌穿孔,也不离肝脏太近导致肝脏被膜破裂出血,需要医生有较高的游离和解剖技术。”术中,从肝圆韧带游离到脊柱旁肝上下腔静脉处的镰状韧带,再将肝脏右侧右三角韧带游离,让右肝和中肝从固定的韧带上松解下来,让肝Ⅶ段位置靠前,降低风险成功切除破溃的肿瘤。
“切开肿瘤后,我发现瘤体中有苍白的质地很硬的结节样组织。”张生彬表示,这是典型的肝癌形态,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基本可以认定术前诊断:肝癌自发破裂出血。
肝Ⅶ段在肝脏最顶端,膈肌就像盖在上面的天花板。肿瘤向外生长突破肝脏与膈肌粘连,“膈肌就像手一样,对破溃后肿瘤的出血起到了压迫止血作用,否则患者更危险,不一定有救治机会。”张生彬说。
经过3小时的紧张战斗,手术非常成功,术中输血1600毫升、血浆1600毫升,在术后的治疗中,再输血800毫升、血浆800毫升。术后,晓丽快速恢复。
提醒:定期体检关注乙肝
晓丽自述无肝炎病史,但在术后补充的化验检查中,乙肝呈现“小三阳”,证明她的确携带乙肝病毒;AFP(甲胎蛋白,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1200ug/L,高出正常值100倍(正常值为0~25ug/L),结合术中破溃肿瘤形态,可确定是肝癌。而3月4日刚刚出来的病理结果,也确认为:中分化肝细胞肝癌。
众所周知,乙肝-肝硬化-肝癌是“肝癌三步曲”。“术中探查,患者肝脏的形态、质地都很好,没有硬化表现。”但张生彬表示,不是所有肝癌患者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是所有的乙肝都进展到肝硬化后才发生肝癌,临床上约20%~30%的患者是为原发性肝癌。
乙肝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轻度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有的可表现为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食厌油、睡眠欠佳等症状,定期体检、及时就诊非常重要。
张生彬提醒,很多原发性肝癌并非由乙肝-肝硬化进展而来,除遗传因素外,很多来源于食物,尤其是不洁净的水源和食物,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如酗酒,喜好腌制、烧烤类食品等。“比如烧烤,肉类是蛋白质,烧烤中会产生部分亚硝酸盐,经常吃不利于健康。前几年一位20多岁的女护士被确诊为胃癌,她就嗜好烧烤,据说每周都吃,不吃难受。”张生彬提醒:年轻人因激素水平比较高,一旦发生肿瘤,进展也比较快。因此,年轻人更要注重身体健康,警惕致癌因素,定期体检,早诊早治。
张生彬,普通外科学主任医师,外科学教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历、外科学博士学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内蒙古肝脏移植医学中心主任,内蒙古器官移植医学质控中心主任,现任内蒙古包钢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主任,从事普通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7年,医院行政管理工作10年,在医院分管外科手术科室和科研系统。
张生彬担任普外科主任20年期间,年收治住院病人约2600人、完成手术约2000例。能够完成活体及尸体肝脏移植手术、肝门部高位胆管癌切除术、左右半肝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术、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胰十二指肠癌根治切除术、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等大型综合型手术。
2004年8月完成包头市首例肝脏移植手术,2007年4月完成内蒙古首例活体肝脏移植手术,2011年8月完成内蒙古首例DCD捐献肝脏移植手术,是内蒙古肝脏移植手术奠基人,在包钢医院行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最长已存活15年。2007年7月成立内蒙古肝脏移植中心并兼任主任,2014年、2017年带领普通外科先后成为包头市、自治区重点学科,2017年成立内蒙古人体器官移植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并担任质控中心主任,2021年5月以学科带头人身份带领普通外科成为包头市领先学科……在张生彬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担任医院行政领导职务后,仍心系肝胆外科事业发展,2018年2月,为了延续内蒙古肝脏移植的事业,经包头市卫健委批准成立包钢医院肝胆胰外科并出任主任一职。2018年经内蒙古党委组织部批准成立“内蒙古包钢医院肝胆胰外科院士工作站”。如今的肝胆胰外科年完成手术约700台,三、四级手术达到85%以上,年轻医生基础理论和手术技术得到迅速提高,科室现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成立的3年间培养3名博士研究生(统招)。
年轻男子巨大肝脏肿瘤自发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腹腔内大量出血达一万毫升;刹车意外致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失血性休克、胰腺断裂和门静脉破裂生命垂危;摘除12斤重巨大腹膜后肿瘤;肝门部高位胆管癌的精准肝段切除……张生彬无惧风险,勇于担当,通过精湛的手术技术和扎实的围手术期管理,抢救诸多急危重症患者,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
包钢医院肝胆外科年轻人多,医护人员的进修、培训、学习、考研、考博、读博……为了给年轻人的职业学习和成长“开绿灯”,张生彬鼓励年轻医生考研、读博,主动承担起“一线”值班工作,值完夜班继续“上台”手术成为工作常态。58岁的临床型和科研型副院长,长期工作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平均每年值2个月夜班,经常4天值一个夜班,张生彬成为了包头市医疗系统中难得一见的“夜班院长”。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科室建设和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这是老一辈临床医生对医疗工作的情怀!
张生彬表示,除了临床工作外,科研工作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其实,这已是张生彬的科研团队第二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了!早在2013年,张生彬主持的《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门静脉重建》科研项目就曾获得201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联合肝叶切除治疗Ⅲ型肝门部胆管癌》获国家科技部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8年5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免疫记忆性研究》1项、获得科研基金35万元; 2019年获得包头市科技创新项目1项、获得科研基金300万元; 2020年获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科研基金6.5万元……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为今后的科研研究和研究生带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张生彬带领的课题组开展了多项国自然、内自然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2篇,协同发表SCI 6篇,影响因子累计16.7,发表中华及核心期刊杂志30余篇科研论文,完成20余名内蒙古医科大学及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带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