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温柔淳厚,谦恭和善的女子,她是一名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医师,她是包头市首家获国家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的开拓者,她潜心研究不孕不育领域多年,造福众多家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送子观音”。她就是自治区名医、包头市昆区人大代表,内蒙古包钢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杜海燕。
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杜海燕
以梦为马 以汗为泉
1992年,杜海燕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系,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梦想,来到内蒙古包钢医院妇产科工作,从医这三十余载,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肩负着“济世为怀,造福百姓”的使命,每位病人她都认真对待细心诊疗,每一台手术她都要求精益求精。她曾不辞辛劳,多次奔走各地进修学习,将习得的最新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并传授给科里的同事们,也曾不畏困苦,只身远赴异国他乡交流学习。我国与发达国家医疗水平的差距令她更加坚定了要用一流实力打造“硬核”医疗团队的信念。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日益增多的不孕不育患者让杜海燕产生了强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让包头市的广大患者不必奔波劳顿,在家门口即可达成孕育宝宝的心愿,自2012年起,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各相关科室的鼎力协助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杜海燕开始全程组织规划筹建生殖医学中心。创办初期举步维艰,她也曾有过迷茫无助、压力重重的时候,但却从未想过要放弃。载着梦想的初心,她一次又一次直面艰辛,起航前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杜海燕带领的生殖团队成就了包头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可以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填补了包头市的空白,为包头市及周边地区的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从“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试运行,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内单精子注射技术”(俗称一代、二代试管婴儿)的正式运行,历经多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评审验收,均为全票通过,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赞许。从包头首例人工授精技术的龙凤胎的诞生,到包头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截至目前,已有上千例通过辅助技术生育的宝宝在内蒙古包钢医院出生,而这一切,在包头的发展历史上,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凝心聚力 共克时艰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国。自疫情发生后,杜海燕第一时间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反应,响应号召,动员全科室人员积极抗击疫情,勇于投身于抗疫前线递交请战书,同时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科室员工线上开会讨论,确定了疫情期间科室诊治的相关流程,并分享于院内各部门参考,力争为医院的防疫工作筑起一道安全线。在包头市疫情最严峻期间,她从始至终奋战在医院最前线。
她为“如何快速采集和识别来院就医市民的健康状况”“如何在减少人员聚集的情况下高效商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如何利用通讯设备及互联网在线上开会、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等战疫工作问题提供了许多强而有力的解决方案。在备战复工复诊、快速提升医院的业务量与收入的工作中,她不断改进收治流程,强化科室人员询问核查筛选病人的工作意识与能力,对病人快速进行分级分类,制定并采用不同的对策方案救治病患;她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建了患者诊疗微信群,并亲自在线上事无巨细地为每位患者进行解答,获得患者一致好评;她积极筹办线上科普与宣教讲座,扩大网络宣传,组织开展线上义诊与远程会诊工作,帮助广大疑难危重患者节约了看病的时间、减轻了感染新冠的风险,为患者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障。
钩深索隐 钻坚研微
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杜海燕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从业三十年余年,已然硕果累累,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内蒙古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共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奖等科研奖项20余项,在中华级、国家级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2023年,杜海燕主持的1项科研成果《HSP70 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荣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是自治区在本届评选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也是包头市首次获得全国妇幼健康领域奖项,实现了全市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零的突破。该奖项的获得既是对杜海燕团队的科技研究的肯定,也是对包钢医院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的激励,为推动包头市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包头市医疗高地贡献了卓越力量。
尽心尽职 矢志不渝
不忘初心,不负民心;筑梦新生,孕育希望。在内蒙古包钢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持续做大做强,更好地为全市人民群众生殖健康保驾护航的道路上,杜海燕仍在不遗余力、砥砺奋进着。迎接新生命,传递爱与温暖,她以责任与担当,缔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播撒希望的种子,为万千家庭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