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34岁的王祥雨经过4个小时外周血循环采集,成功捐献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血液病患者送去了宝贵的“生命火种”。他是内蒙古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捐献造血干细胞,内蒙古第2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包头市第2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王祥雨是内蒙古包钢医院的一名医生,同时也是该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双重身份,一份初心。他是红十字会志愿者,同时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多年。他既是生命的摆渡人,也是生命的馈赠者。王祥雨用医者的大爱情怀,在塞北草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十年医路积淀 播撒大爱火种
出生于1991年的王祥雨,自2013年进入包钢医院医务部工作以来,就将"救死扶伤"的信念深植于心。2015年,王祥雨加入包钢医院器官移植团队,成为一名OPO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家属在《捐献同意书》上签字时颤抖的双手,我就明白生命延续的分量。"谈及初心,王祥雨的眼神里透着医者特有的坚定。
正是这份特殊的职业经历,让王祥雨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2019年5月11日,他在参加医院组织的"世界红十字日"活动时,郑重地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志愿捐献者同意书》上签下名字。"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比普通人更清楚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患者的意义。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希望。"王祥雨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生命密码的奇迹匹配
年初,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HLA分型资料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当自治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询问捐献意愿时,王祥雨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复:"能救人一命,是我的荣幸。"
随后的日子里,高分辨配型检测、全面体检、传染病筛查......在连续通过三道医学关卡的考验后,2025年4月,王祥雨终于收到正式捐献通知。此时,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已进入移植舱,开始接受摧毁自身造血系统的预处理治疗。
"患者的情况就像等待救援信号的灯塔,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作为医务工作者,王祥雨比一般人更清楚时间的紧迫性。
2月27日,王祥雨在包头完成采集前体检,身体健康,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
4月25日下午,王祥雨在包头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魏佳的带领下,赶到呼和浩特,第二天就开始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前的注射动员剂工作。每天早上8点,王祥雨准时出现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注射动员剂、采血,一直到中午12点。下午4点,王祥雨再赶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进行理疗康复,缓解疼痛。
虽然注射动员剂带来了酸痛、低热等不适反应,但想到自己即将帮到那名血液病患者,王祥雨瞬间就觉得有了力量。4月29日,王祥雨的妻子带着4岁的儿子赶到呼和浩特,看到丈夫胳膊上的针眼,妻子心疼极了。
采集前夜,看着丈夫反复检查第二天要带的证件,妻子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你天天劝别人捐献是工作,现在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医者仁心。"
生命接力中的医者担当
4月30日清晨6点,王祥雨在妻子和儿子的陪伴下,早早来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他说:“人体器官协调员的经历让我敬畏生命,医生的职责让我必须行动。”
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开始运转,这场跨越生命的接力进入最后冲刺。鲜红的血液从王祥雨左臂流出,经过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右臂回输体内。历时4小时的采集过程中,他强忍疼痛,始终面带微笑,还不时宽慰紧张的医护人员:"我可是专业出身,流程都清楚得很。"
在自治区卫健委、自治区红十字会、包头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的见证下,200毫升混悬造血干细胞的淡红色液体被郑重封装,从呼和浩特启程,跨越千里奔赴“新生”。这是医者大爱最生动的诠释!根据国际惯例,供患双方需保持"双盲",但一封来自受体的感谢信,还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信中写道“当孩子被白血病折磨时,是您的无私捐献带来了生的希望,您不仅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挽救了我们濒临破碎的家,这份跨越血缘的大爱,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生命工程的立体图景
这场生命接力的背后,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作为国家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王祥雨深谙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医学价值:“现代医学已将骨髓捐献升级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就像成分献血一样安全科学。”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余人,其中超过50%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目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却长期面临配型成功率低的困境。"每一例成功捐献都在改写生命剧本。"医务人员作为捐献者更具示范意义,他们的亲身实践能有效破除公众对捐献的认知误区。
王祥雨的手机里有一则科普视频——通过5天的动员剂注射,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再用血细胞分离机循环采集,整个过程无需骨髓穿刺。这是他为打消妻子顾虑专门找的视频。
大爱传承中的家庭力量
王祥雨的妻子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八中学的一名教师,最初对丈夫的决定充满担忧。"一开始确实很担心。"妻子坦言,是丈夫手机里那些白血病患儿的照片让她改变了想法,"看着孩子们戴着口罩的苍白小脸,突然就理解了他的执着。"
4月30日,采集室内,妻子握着丈夫发麻的手,给他讲儿子在幼儿园的趣事,以缓解疼痛。这个温馨画面成为诠释"医者家庭大爱"的最佳注脚。"等孩子长大了,我要把爸爸救人的故事讲给他听。"抚摸着恒温运输箱上的红十字标志,妻子眼里闪着泪光。

从器官捐献协调员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祥雨完成了从生命摆渡人到生命馈赠者的升华。他说,希望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