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包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仪的警报声划破寂静。瘦小的身影在病床间穿梭,纤细的手指在呼吸机参数屏上快速滑动,消毒水味弥漫的空气里,总能听到她温和却坚定的声音:"别怕,我们都在。"这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宏燕的日常,也是她用青春守护生命的第6个年头。
生死时速:纤薄肩膀扛起生命之重

"王医生,65床血氧掉到60%了!"凌晨的急诊呼叫让值班室瞬间绷紧神经。监控画面里,65岁的张大爷因重症肺炎已陷入昏迷,传统插管方式因患者颈椎僵直屡屡失败。接到消息的王宏燕抓起纤支镜包就冲向病房,消毒液在护目镜上凝成水雾,她屏住呼吸完成三次角度调整,终于在3分钟内将导管精准送入气道。同时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症介质,密切监测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科室重症团队一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的精心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王宏燕在北京朝阳医院RICU进修学习,并完成PCCM单修规范化培训。系统掌握包括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经皮旋切气管切开、复杂机械通气策略制定、连续肾替代治疗等在内的多项危重症救治核心技术,为危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破茧成蝶:实验室里的"呼吸密码"

要真正提高危重症救治水平,必须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王宏燕特别聚焦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一临床难题,开展多项前沿研究;做为通用技术集团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骨干成员,通用技术集团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参与集团ARDS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撰写CRF表,临床数据库EDC构建,项目已正式启动。主持省部级、市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专利1项,科研成果获通用技术集团科技进步奖优秀奖。

2024年,她领衔的集团级"呼吸与危重症青年创新工作室"孵化出8个创新项目,其中3项进入临床转化阶段。累计课题立项10余项,省部级获奖1项、集团级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6篇论文、授权2项专利,培育8项创新项目。
青春答卷:90后党员的硬核担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宏燕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作为包头市青年专家团成员,积极参加社会义诊活动。2022年包头市新冠疫情期间,王宏燕主动请缨加入土右旗新冠救治组参与新冠患者救治工作。2022年被评为"医院科技新星",2023年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包头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航天医科呼吸与危重症联盟常委;2024年获评"包头市青年创新人才",2024年获评医院"优秀医师"等多项称号。
"患者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我们永不停歇的动力。每个平稳的呼吸声,都是对我们最好的致敬。"这句话不仅是王宏燕的座右铭,更是她医者生涯的真实写照。这个将青春融入呼吸的90后党员,正以科技为翼、以仁心为灯,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