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日晚,内蒙古包钢医院医疗队进入包头市方舱医院以来,经过6天的共同努力,于11月7日晚迎来首例康复患者顺利出舱。
出舱前,我院医疗队队员为康复患者进行了相关防护知识培训。出舱患者所携带的随身物品经过仔细严格的消杀后,护送患者至乘车区,乘坐转运车辆至定点酒店,完成后续健康监测工作。
11月1日,我院选调了首批25名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身体条件好的医务人员集结出发,火速支援包头市方舱医院,做好收治患者的救治工作。11月2日,我院再次派出11名队员支援包头市方舱医院。11月3日,我院派出第三批26名医护人员支援包头市方舱医院医疗工作,至此,我院已分三批派出62名医务工作者助力包头市方舱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其中不少医务人员曾多次出征参加抗击疫情工作。
随着 “故乡的味道”那悠扬的口风琴声再次响起,期盼了一周的午后美梦一如既往的还没开始就又结束了,“下次必须换个更温柔点的铃声!”一边心里嘀咕着一边接起了电话,“牛老师,今天咱们舱核酸结果出来了,第一个双阴的患者!”连日的疲倦突然一扫而空:“好!马上安排出院!”
6天了,大家日以继夜的忙碌,时刻绷紧的心弦,无怨无悔的付出终于迎来了第一份回馈。
窗外的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温暖而又明亮,安排完相关事项,一时竟不适应了,呆呆的坐在那里感受这难得的静谧午后,6日来的日夜忙碌,得到了暂时的疏解,此时数日间的点滴便不觉间一幕幕闪现心头。
还记得临时组建的内蒙古包钢医院援包头方舱医院医疗队傍晚出征时的庄严肃穆;记得凌晨进驻仓区时护士们纤弱但又忙碌的背影;记得午夜寒风中孙艳护长拖着物资车的瘦小而又坚毅的身姿;记得医生们医患微信群中耐心与患者沟通、安抚的温暖话语;记得感控同事们不厌其烦的提醒和细心的消杀;记得驻地走廊内后勤老师默默的为大家在每人的门口准备的饭菜;记得各个工作群中大家为优化工作的争论和劳累时的相互鼓励;记得看着学生患者中志愿者们辛勤劳动时的感动。
同时,一些片段又让人难以忘怀。忘不了病区和办公室冻得哆哆嗦嗦的刺骨感觉;忘不掉穿着防护服搬运物资时的挥汗如雨;忘不掉大家为邓桢护士的集体线上庆生的生日快乐歌;忘不掉护士们听到邓桢愿望时触景生情时眼眶中的泪水;忘不掉张满峰队长带病工作的憔悴面庞;忘不了护士在病舱高负荷低温下工作后低血糖反应时的那一句“没关系牛老师,我还能坚持!”
好像又记不起什么,记不起打了多少协调沟通电话;记不起加入了多少工作微信群;记不起发了多少条工作讯息;记不起为积累成熟经验而经历了多少次的试错;记不起多少次成为被患者宣泄情绪的出口;记不起受到了多少次抱怨的委屈;记不起多少次眼泪就要流出的感动;记不起听到了多少次大家互相嘱托的关怀;记不起听到多少遍,那一声声的“包钢医院,加油!”
抗疫的征程,仅仅才开始,病区还有患者等着我们,等着一一把他们平安送回他们的家中。又要接班了,坐在大巴车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的城市,心绪已不像一年前第一次参加满洲里医疗队时那么澎湃,有一种莫名的平和,毕竟这里是我熟悉的城市,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家,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生活在这里。在这里,还能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还有什么征途是不能完成的呢?正如是想着,“故乡的味道”再次想起,“牛老师,咱们病区2楼……”“好的,马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