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包钢医院骨科门诊候诊区就坐满了前来问诊的患者。看片子、问诊、开药、讲医嘱,时不时还会被会诊电话叫走,骨科医学部业务副主任付佳斌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与科室里其他医生不同,作为老年创伤骨科亚专科带头人,付佳斌的病患大多是耄耋老人。老年人常患有基础疾病且骨质疏松、脱钙,跌倒或受到外力后很容易骨折,也使得手术风险和康复治疗困难程度随之增加,这就需要医生掌握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也对医生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手术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付佳斌说:“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学无止境,要勤练内功。”为此,他多次参加进修,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等一流医院、一流科室学习最先进规范的诊疗方法,并在2018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骨科学博士学位,为日后精进医术打下坚实基础。

骨科医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与手术台打交道,付佳斌的最高纪录是一天9台手术,手术多的时候他只能在患者麻醉空档简单地吃口饭、休息一下,付佳斌说:“每台手术都像一个工艺品,看到患者缩短病程痊愈出院就特别有成就感。前两天,我的一位患者田奶奶(化名)来医院复诊,看到她能独立行走,我替她开心,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使命。”2022年田奶奶由于车祸来到包钢医院就医,在进行止血、包扎等治疗后,付佳斌立刻与家属沟通治疗方案。了解到田奶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且病情过重,为了最大程度减轻田奶奶的痛苦,付佳斌建议家属立即为田奶奶实施手术。付佳斌说:“老年创伤后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可以减少术后肺炎、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降低术后病死率等不良结果。但由于田奶奶的儿女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医疗知识不足,对病情的接受程度和治疗方案的理解也相对较差,所以只能耐心用大白话跟家属沟通尽快为田奶奶做手术,也为患者术后康复争取更多空间。”
为了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付佳斌组织麻醉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团队对田奶奶的病情进行会诊评估,制定最优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田奶奶恢复情况超出预期。办理出院时,田奶奶的儿女握紧付佳斌的手说:“真没想到,老人不仅顺利做了手术,而且还恢复得这么快!非常感谢付医生和科室其他医护人员的付出,让我们的母亲能够重新站起来。”

老年患者的身体特殊性决定了其合并各种内科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骨折后再发生内科疾病或病情加重的可能性也更高。付佳斌说:“为老年患者做手术困难重重,且风险不可控。但如果老年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会成倍增加,甚至危及生命。作为医生,我希望能运用我的专业医疗知识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尽早恢复正常生活。”为了让更多的老年患者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包钢医院骨科正在积极推进ERAS加速康复诊疗模式,建设ERAS病房,按照标准化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治疗、康复方案,进一步提高诊疗效果和医疗服务效率,帮助老年患者加快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为医生,除了治病救人,付佳斌还积极投身于科研课题。今年,由他主持的省部级科研课题《CT扫描结合工程软件构建颈椎有限元模型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已进入结题阶段。这项融合了颈椎CT影像、Mimics 、3-matic Medical 正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智能逆向工程软件的先进智能诊疗手段,可以构建出患者的颈椎三维数字模型,并通过将数字模型导入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人体简单的生理活动,不仅可以分析物体表面的力学特性,还可以分析物体内部的应力传导特点,进入传统实验中无法达到的研究领域,让骨科领域测量和手术模拟研究进入数字化时代。同时,该项目还可为每位患者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治疗方案,在手术前通过三维模型的构建、有限元分析,分析每位患者骨质特点,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设计出最好手术方案,达到最好的手术固定效果。付佳斌:“这项实验可以为临床颈椎内固定手术器械、导航模板设计改进,人工生物材料、颈椎钉-棒系统设计生产、颈椎疾病的预防、矫形及诊疗及计算机辅助模拟手术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数据。我很看好这项研究,它将为广大骨科患者带来福音。”

大医秉精诚,济世以浩然。从医17年来,付佳斌始终坚守在临床科研一线,以精湛的医术护佑百姓健康,以高尚的医德诠释大医精诚,赢得了患者好的口碑,收获了同行赞誉,树立起医者典范。
人物简介

付佳斌 骨科医学部业务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骨科学博士
老年创伤骨科亚专科带头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教学主任
擅长: 四肢复杂骨折、骨折微创手术,关节周围骨折、老年髋部及下肢脆性骨折综合治疗。
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科进修学习,近年来发表SCI三篇,国家级期刊3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主编身份出版著作2部。任内蒙古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